您現在的位置: 大宗易易學行業網 >> 易經義理主頁 >> 正文

易醫之五行(續篇)

http://www.microblue.com.cn 庚寅年戊寅月辛丑日(100220) 李洪成大宗易專業文章
老金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并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五行屬性及歸類
  (1)五行屬性及歸類方法
  五行學說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其主要的思維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采用"比象取類"的方法,將事物或現象分為五大類,分別歸屬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并根據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說明各類事物或現象的聯系和變化。在醫學方面則籍以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復雜關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
  原始的五行物質元素說,上升為五行學說之后,基本上已經不是單純的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的抽象概念來應用。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意思是說,木具有生發、條達之特性;火具有炎熱、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斂肅、變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潤、向下之特性。為此,根據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類"方法,便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地分成了五大類,將相似屬性的每類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屬性歸類的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克規律,以闡釋或推演事物或現象的復雜聯系和變化。
  (2)五行屬性歸類
  歷代醫家為了說明人體內外的整體性和復雜性,亦把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系。
  (1)以五行之特性,說明五臟之功能。如木性生發條達,肝性喜條達而主疏泄;水性滋潤下行,腎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屬木、腎主水,其它臟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臟為主體,外應五方、五季、五氣等,內聯五臟、五官、形體、情志等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3)此五個功能活動系統,說明了人體的內環境與外在自然環境之間也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聯系,如春屬木,肝氣旺于春,春天多風等。在內則肝與膽相表里,開竅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風等。
  應當指出上述是該表橫的聯系,若從縱的方面來看,則表示此五類事物或現象之間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勝復的關系。
  (3)五行歸類的意義
  五行屬性歸類,主要用于概括人體及其與自然界多種事物或現象在屬性上的某些內在聯系。例如以五行特點來比象說明五臟之某些生理功能特點:如木性條達曲直,有生發之特點,而肝性柔和舒暢且主疏泄,又主升發之氣,故肝屬木;火為陽熱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為陽臟主動,心陽有溫煦作用,故心屬火;土為萬物之母,有生化、長養萬物之特性,而脾能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屬土;金有清肅,收斂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肅降,故肺屬金;水有濕潤下行之特性,而腎能藏精,主人體水液代謝之調節并能使廢水下行排出體外,故腎主水。
  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的這種關系稱之為"天人相應",五行學說則把人體臟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似的有關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系統,從而說明人體五臟系統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關系。而且系統與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說明臟腑間客觀存在的某些生理聯系,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象,并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例如,脾屬土,故與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節之“長夏”、氣候之“濕”,不僅存在著某些生理上的內在聯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驗證。如口甜,可反映脾濕蘊盛等。
  五行的基本規律
  (1)五行的相乘、相侮
  相乘與相侮,是五行關系在某種因素作用影響下所產生的反常現象。乘,即乘虛侵襲。侮,即恃強凌弱。相乘,即相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制約的力量,從而使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的協調。此種反常現象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凌其弱。二是乘襲者亢極,不受它行制約,恃其強而襲其應克之行。
  應當說明,“相克”與“相乘”是有區別的,相克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系;相乘則是正常制約關系遭到破壞以后的過度克伐,是反常現象。在人體,則前者是生理狀態,后者則為病理狀態。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同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克者亢極,不受制約,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應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
  所以說:“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即是說,五行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對其所勝(我克)之行過度制約,而發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克我)之行發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克我之行必過度制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臨床所見的支氣管擴張病證,病位在肺,每因肝氣郁結,氣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見咳血,則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氣滯,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則為木郁乘土。濕熱型高血壓,多因濕熱困脾,引發肝失疏泄,肝陽亢逆,則為土侮木。至于金乘木(虛)證候,臨床則為少見。
  (2)五行的相生、相克
  在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聯系規律,所謂相生,即相互資生、促進、助長之意;所謂相克,即相互制約、克服、抑制之意。生克是五行學說用以概括和說明事物聯系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觀點。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關系見下圖:
  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相生關系又稱之為“母子關系”。
  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兩方面關系,我克者為“我所勝”,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所以,相克關系又稱為“所勝”、“所不勝”的“相勝”關系。
  事物內部系統結構的五個方面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構成了事物正常情況下的循環運動,因而經常處于運動發展之中,是不平衡的。然而就五行整體來看,相生與相克又都是在總和中表現出相對的動態平衡。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別行,又被別行所生;既克別行,又被別行所克,故在整體上也呈現動態均勢。可見,五行所達到的平衡,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建立在運動基礎上的動態平衡。
  (3)五行的制化、勝復
  五行系統結構之所以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和循環運動,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觀存在著兩種自行調節機制和途徑。一種是正常情況下的“制化”調節;一種則是在反常情況下的“勝復”調節。
  制,即制約。化,是生化。所謂制化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正常狀態下,通過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調節作用,又稱為“五行制化”。
  首先,從五行的整體作用可以明顯看出,任何兩行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關系,所以才能保證“制化”關系的正常。
  即是說,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從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養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從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養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從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養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從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從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這種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調節并保持了事物結構的相對協調和平衡。因為相生、相克的過程,也就是事物消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平衡的消長情況,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調節,這樣就會重復出現再一次的協調平衡。而正是這種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環運動,推動著事物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所謂勝復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反常情況下,即在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克關系而產生的一種大循環的調節作用。勝復調節可使一時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統結構,經過調節,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復平衡。
  所謂“勝”,即指勝氣,是指因為某行之氣太過所引起的對“己所勝”之行的過度克制。而勝氣的一旦出現,則勢必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將其壓抑下去,即所謂復氣。故《素問》又說:“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而且勝氣重,復氣亦重。勝氣輕,復氣亦輕。
  例如火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分克金,而使金氣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則木氣偏勝而加劇制土,土氣受制則減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來,而把太過的火氣克伐下去,使其恢復正常。若火氣不足,則將受到水的過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發金氣偏盛,金氣盛則加強制木,使木衰而無以制土,則必將引起土氣盛以制水,水衰則制火力減弱,從而使火氣相應得到逐漸恢復,以維持其正常。
  如果單純有勝而無復,也就是說當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現有余(太過)而沒有另一行的相應制約時,則五行系統結構的協調關系就被破壞,則會出現紊亂的反常狀態,從而產生嚴重疾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五行關系看作是陰陽關系的邏輯展開和補充。受作用者,通過某些中間環節,反作用于作用者,產生反饋調節效應,從而使系統結構保持相對平衡。 [編輯本段]五行的最新訓詁與解析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了《儒醫理論與心身疾病治療》,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全面訓詁和重新解析。引起學術界重視。原文節選如下:
  古人對陰陽五行,都是用生命的活性來加以理解,并用來說明活生生的事物。明確這一點,對正確理解儒家心性學說非常重要,對理解儒家心性理論對中國人心身健康發生的作用同樣非常重要。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后中國大陸有關古代陰陽哲學的認識幾乎是統一的,而這種統一就在于陰陽學說符合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與此相關的認識是,五行理論就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論,而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把《尚書 洪范》中的五行理解成五種物質。近年來這種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這表現在很多學者試圖擺脫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哲學模式來重新理解古代哲學思想。事實上,當離開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回歸到秦漢之前哲學水平上的時候,陰陽哲學就會顯現出原本的內容。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臺灣學者徐復觀就注意到,先秦文獻中凡提到“五行”時大都是用“陰陽五行”,而提到陰陽則經常不帶有五行,這說明五行是依附陰陽存在的 。遺憾的是徐復觀對陰陽五行理論的考察沒有關注到還有中醫學的存在,也沒有提及到《黃帝內經》中的相關論述。因此對陰陽理論如何駕馭五行學說沒有做出進一步的探討。實際上,陰、陽、木、火、土、金、水,在原本體系內都是抽象的概念,其中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指有形的物質。本觀點的相關證據如下:
  第一點,早期文獻上不支持五行是五種物質的說法。
  行,古文是走的意思。《洪范》原文: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鄭玄《洪范注》:“行者,順天行氣也。”《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后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也就是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了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于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于《左傳》中才出現“五材” ,這并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從來就沒有“材”的含義,把“五行”解釋成“五材”也就沒有任何根據。這種把不同的文獻的內容沒經過文字訓詁而硬放到一起解說的做法,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
  《尚書 甘誓》中提到“五行,”《尚書 洪范》又細論五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洪范》是西周時期就成書的作品。“很多人覺得《洪范》晚出,是由于篇中首列五行,而近人的一項成見,是以為五行的出現很遲。這種論證方式,在邏輯上是顛倒的。” 建國后的中醫教材中把五行和五材硬拉到一起,也因為文獻考據不足而承認是一種推測 。對五行理論發展的“疑古”考證,邏輯上是錯誤的。根據“疑古派”的邏輯,凡是涉略五行的先秦作品,大都是漢代以后的偽作。凡是有金、木、水、火、土之類文字出現的,就必然是講古代的五行理論。按照這些考證,很多文獻被認定為西漢以后完成卻偽稱是先秦作品。隨著郭店楚墓竹簡出土,證明《尚書》確實為周代作品而非漢代人偽作的。
  第二點,五行學說在儒學和中醫學上發揮的只是哲學作用,而不是物質作用。
  近年來,中醫學者也說明在用于疾病研究的方法論中,五行已經不再是五種物質,而是哲學概念 。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在《黃帝內經》以后一直把用于分析生命現象的陰陽五行當成哲學概念解說,而不是當成樸素唯物論來解說。這就導致了五行學說對秦漢之后的儒學發展也就一直發生了方法論上的作用 ,而不是五種物質的作用。
  從戰國到明清,各種醫學、儒學著作大都是用變化和作用來理解五行關系,如《黃帝內經》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班固的《白虎通》 等都是類似的理解。
  第三點,五行理論本身不支持物質說法。
  五行表達了陰陽之間的關系。五行在生命體內的相互依存,表達了陰陽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五行之間的相互制約,表達了生命運動所具有的內部規定性;五行的運動和轉化,表達了陰陽之間不斷發生力量變化的消長關系;五行不能獨立存在,同生同滅,表達了陰陽并行不悖的關系。陰陽之間的這種重要關系,也無法用五種物質關系來理解。五行所描述的是不能分割的一體關系 ,是生命體內的互相支持、互相制約又不斷變化的關系,而不是五種獨立個體之間的關系。
  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之間缺乏嚴格的互相支持關系,可以獨立存在。而在五行學說中,沒有一“行”可以離開其他的四“行”而存在。因此把五行說成是五種物質是牽強附會的。
  第四點,五行理論的功用不支持物質說法。
  五行理論是用來解說天地萬物變化的。所以中醫學總是用運行不息來理解五行。中醫學的陰陽關系,是通過五行(木、火、土、金、水)來表述的。陰陽五行,描述了生命系統內部所必須具有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約力量,因而形成了對生命特殊的看法。五行理論把生命描述成活的、不斷運動發展和能夠維護自身平衡的生命,而這一作用無法用把五行看成五種物質的理論來完成。


 

    (注:文章上傳三天后可以糾錯,每發現一次錯誤獎勵2元易幣。糾錯請發表在論壇“建議、糾錯”專版上,請點擊:(http://www.microblue.com.cn/luntan/ShowForum.asp?forumid=533)

   
溫馨提示:本網所有學習操作預測策劃研究推薦等信息,僅供參考。若您在使用操作中出現風險或連帶責任,均與本網無關

查詢電話:0898-68596720   客服QQ:522073201
公司微信號:Lhc68596720
通信地址:海口市金貿西路金山廣場誠心閣27D 郵編:570125 收件人:李洪成

瓊ICP備0500100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