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農業、農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黨中央及時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方式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古代圣哲老子曰:“天下之道,尤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老子•德道經》天道章)。在全國上下的齊心努力下,必將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發展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積極營造道德修善的“生態環境”,在“道德”人文國粹的“滋養”下,才能事半功倍地落實黨中央的各項具體措施,并有效地排除存在的很多不確定因素甚至是阻力。以老子思想為代表的傳統道德根文化是我國人文精神的寶藏,對這一寶藏的認識、開發和利用,將會把因為“道德”滑坡給社會和生產建設增添的巨大成本、風險甚至是災難降至最低水平。 道德文化能濟世之平與治世之亂,這是幾千年以來歷史經驗的客觀驗證。以德治國與加強法制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前提和原則,而老子“道德”文化這一濟世法寶,是構建和諧社會強有力的“軟資源”支撐。要啟動這方精神“寶藏”,就必須首先準確地解讀“道德”二字的本意。老子在2500年前撰寫的“道德”五千言中說:“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起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老子•德道經》昆成章) “道”是先于天地乃至萬事萬物誕生之前就存在的宇宙本源物質和狀態,是無,如果用數字表示就是○,而德則是“一”。道“○”、德“一”化生長養萬物和人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德”是滋養萬事萬物生化、發展的能量和動力。德一樸散開來,又分解成為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五種能量物質和品格。這些論述是中國古代圣哲通過修之身,將自身作為宇宙的實驗室,經過人天合一的修身實踐,對宇宙規律大智慧的認知,我們的祖祖輩輩忠實地信受奉行達幾千年之久。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道德”首先具有物質性,是萬事萬物都具有的根本屬性,不同的人、事、物其內在的德性能量量級各有不同,從而彰顯出不同的品格特性,因此“道德”二字還含有人文品格性的內涵。 由于中華文化“修之身”內求法的逐步丟失,以及中國文化的百年西化,具有雙重含義的“道德”二字,人們逐漸失去了對其物質能量性和品格性關鍵內涵的認知,將道德的內涵附和于西方文化,逐步降格為:在一定社會中用以調整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需要依靠人們內心的信念和特殊社會手段維系的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甚至有人認為:道德調節的突出特點,在于要求個人作出必要的節制和犧牲,即道德的實現必須以個人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為前提。(轉載)
(注:文章上傳三天后可以糾錯,每發現一次錯誤獎勵2元易幣。糾錯請發表在論壇“建議、糾錯”專版上,請點擊:(http://www.microblue.com.cn/luntan/ShowForum.asp?forumid=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