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新長征》2005年(總第336期)幸讀弓克先生撰寫的《“十德”論》,感慨頗深。中共中央制定的《公民道理建議實施綱要》中指出:“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所形成的傳統美德”。傳統美德是什么,怎樣繼承,這是需要我們研究和探討的重大課題。“德”,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內涵非常之豐富,影響非常之廣泛,意義非常之深遠,人人皆知的道德范疇。 歷史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并非是一次完整系統形成的。它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核心 春秋時期,孔子雖然沒有將“仁、義、禮、智、信”系統地提煉歸納到一起,概括出“五德”,但提出了“仁”的核心,“五德”的思想在他和他弟子們的言論中,都多有提及的。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君子以義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上好禮,則民沒敢不敬;上好義,則民沒敢不服;上好信則民沒敢不用情”(《論語•子張》)。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這些言論成為后來孟子歸納、概括,提煉“四德”的基礎。 第二階段:構成體系 孔子逝世一百多年后,戰國時期,儒家學說集大成者孟子在孔子言論的基礎上,歸納、概括、提煉出了以“仁、義、禮、智”為內容的“四德”。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孟子•公孫丑》)。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 孟子關于“仁、義、禮、智”的論述,為“五常”擬定了雛形,并初步為中華民族確立了普遍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 第三階段:補充完善 孟子之后,“四德”歷經一百七十多年。漢董仲舒為了維護漢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將儒家思想加以歸納和概括,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又在孟子提出的“仁、義、禮、智”“四德”的后面,添加了一個“信”字,遂成了“仁、義、禮、智、信”“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三綱”“五常”是人的道德規范,并從此確立了“五常”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展史中不可動搖地位。一字千金,影響廣泛,千載流芳,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第四階段:現代發展 自董仲舒之后,幾千年來還沒有人對“五常”進行改動,或進行新的探討與新的解讀。 由于“五常”在“三綱”范圍限制之中,所以其實用空間很小,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 今人弓克先生回顧歷史,結合現實,深思熟慮,精雕細刻、字斟句酌,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提煉出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時代性、現實性、針對性的“新五德”:“忠、孝、易、勇、和”。“新五德”進一步豐富、深化、拓展、提升了“五常”的內涵,大大地擴展了其實用空間。這是歷史上又一次對“五常”體系的延伸和發展。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提出了整合傳統與現代的“綱常新論”。 如果單獨把“五常”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顯得太窄,不全面。如果把“五常”與“新五德”相聯在一起,則顯得內容寬廣,內涵深邃,有亦古亦今、古今相融的親切感、歷史感。“仁、議、禮、智、信、忠、孝、易、勇、和”。透古通今,珠聯璧合,承上啟下,融會貫通。 “十德”的概括,體現了弓克先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厚功底、中西方哲學良好的修養、敏銳的社會洞察能力,豐富的理論和社會實踐經驗。這一概括非常不容易、非常有意義。全文通達透辟,論證絲絲入扣,以昭昭示人,看后令人耳目一新。 “仁、義、禮、智、信、忠、孝、易、勇、和”,這10個字雖然在歷史的典籍中都存在,但是把他們連在一起稱為“十德”,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可以說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展史上這是一個突破和創新。 “十德”的概括和提出,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界定出了具體內容。使我們在談到“德”的時候,能知道“德”具體指的是什么,明確了“德”的具體內涵,使傳統美德的教育有的放矢。 由于“十德”民族性、現代性、實用性、針對性很強,文字簡煉、內涵深刻、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必將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必將受到全社會的廣泛學用;通過學用“十德”,“德化”人格。為那些道德失衡的人,找回失去的人格,對那些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的人,增加信心和力量;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家庭的和睦,對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文化、思想、理論支撐。可以說“十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建設中的一個里程碑。 “十德”的綱是由“德”統領的,所以用“德”開頭,而“德”的外在表現是“善”,“十德”的每一個字之中,都體現著“善”舉“善”行,所以用“善”字貫穿。與人為“善”、與鄰為“善”、大家和“善”相處,最終達到“和”的境界。使家和、人和、天和、地和、天下和、一片和諧。實現“保合太和”,“萬國咸寧”,“天下和平”。所以“十德”是把“和”放在了最后,“和”是“十德”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弓克先生為國家、為民族在傳統美德的發展和教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十德”金聲玉振,德化后人,必將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 當今一個學習國學,傳承國學的熱潮正在興起,我們應該學習“十德”、宣傳“十德”、應用“十德”、德化包括我們自身在內的所有人,為社會培養造就更多德才兼備有用的人。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很有現實意義。 “十德”必將和原“五常”一樣,載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展的史冊,與世流傳。 讀完“十德論”感受良多;余情未盡,遂賦詩一首: 廣識前言學圣賢,學聚問辯為民言; 忠孝易勇和為貴,宇宙長留香萬年。 (作者系原吉林省紡織工業產品經銷公司高級工程師、易學家,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周易學會常務理事、長春經濟學會研究員、顧問)
(注:文章上傳三天后可以糾錯,每發現一次錯誤獎勵2元易幣。糾錯請發表在論壇“建議、糾錯”專版上,請點擊:(http://www.microblue.com.cn/luntan/ShowForum.asp?forumid=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