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 舊時啟程必先擇吉日。擇吉日方法很多,但通行于山東各地的是以農歷逢三、六、九為吉日,諺語:“三六九,往外走。”鄄城民間忌正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日出門旅行,俗稱“月忌”。以二、五、八諸日不宜離家宜歸家,因又有諺語:“二五八,好回家。” 遠行治裝,裝具用箱、籃、袋、包袱等。從前騎牲口時,通行一種裝具,名為“背套”,即用口袋布做成一長方形大袋,中間豎開口,衣物裝在兩頭,橫搭于騎畜背上,既可保護畜背,騎行者又覺舒適。 上路前數日,必遍辭親友。膠東沿海一帶,一村中外出謀生者不少,每有外出者,辭行之前必詢有事無事,帶信帶物,幾成定規,相沿成習。 行具 在現代化交通工具火車、汽車、飛機、輪船普及之前,外出旅行,除步行之外,僅有車、船、騎、轎數種。 大車,本是農用的畜拉車,用作旅行車時,往往于車上臨時再搭席棚或布棚。約在40年代中期,有人將橡膠輪胎用于畜拉大車,人們大感方便,親切地稱為“橡皮腳”或“膠皮轱輪”。 轎車,在大車的原型上改裝出來的一種畜拉客車,古已有之。1959年,在諸城縣出土一輛戰國時期的軺車,就是古轎車的一種。從前富家常自備轎車,制作十分講究,車身上裝有車篷,篷外依用途加不同顏色罩衣,罩衣上鑲花邊,更有以刺銹為飾的。車篷兩邊或后邊,各設窗口,車前為門,門上垂著簾子。車內鋪有車褥子。車轅車尾裝有鏤花銅飾。駕車騾馬的繩套上、籠頭上,個個裝有銅飾與纓穗,馬頭馬項間,又系許多銅鈴,行走起來,鈴朗作響。更有擺闊的,車夫不用鞭子,改用蠅拂(俗名蠅甩子)驅車。用轎車的多為婦女和兒童。 轎子,俗稱轎。從前轎子是官府專用的交通工具,民間只婚嫁喪葬時使用。結婚用的稱為花轎,喪葬用的叫做素轎。鄉間每十里八里之地,必有專營此業的人家,名為“養轎”。養轎之戶,必于鄰近選擇訓練一批半專業轎夫,遇有主顧,召之即來,其抬轎的起落、步伐種種,亦多有精當之處。有的地方,轎為一村公有之物。50年代以后婚喪之中轎子亦漸漸廢止。 舊時登泰山有一種肩輿,可算是一種特殊的轎子,俗稱“山轎”,《清稗類鈔•舟車類》有詳細的記載:“游泰山者必乘肩輿,其輿與南方絕異,僅有南方轎之上半,而去其下半,故兩足下垂,以一木板托之。座椅之兩旁,貫以兩木杠,木杠之兩端,系以一皮條,而輿夫之肩此皮條,兩肩不時更替。其行也,非若南方轎夫之一前一后,后者之面,對前者之背也。乃兩人同時面向所行方向以行,故坐者為側坐,而行者為橫行,使輿自下而上不至傾斜也。” 獨輪車,俗稱小車,有人說就是唐朝時候的“羊頭車子”。流行于山東的獨輪車主要有二把手、豬嘴車、響車、紅車和木輪小車。這些車的車身和車輪(俗稱車腳)都是用硬木做成的(如槐木、棗木等),車把和載重車盤連為一體,車盤下安裝獨輪,兩把之間,掛車袢,駕車時,車袢掛在兩肩,兩手持把。二把手是平原地區跑長途的大型獨輪車。由兩人駕車,前拉后推,多數還再用一毛驢拉長套,可以載物,也可以載人。豬嘴車又稱羊角車,是中型獨輪車。車前有兩根長板,綁結兩塊圓形斜尖木塊,形似羊角,故名羊角車。若行車不穩,向前一掀,車前的木板立即著地,使車子不至于翻倒,這時情形又似豬嘴拱地,因又名豬嘴車。響車子,這是單人推的小型獨輪車,多用于山區。車輪后部有兩塊木板,象兩個向里彎曲的象牙,卡在車輪上,為下坡停車的制動機關,俗名粘腳。車軸和軸碗,都是棗木做的,軸碗里涂有松香,車行時發出吱吱 嘎嘎種種聲音,因名響車子。從前臨朐益都一帶山區趕腳人有一種習俗是,誰的車子響聲最大,誰就走在最前面。木輪小車是小車之中最輕便者,木輪較小,車架為平盤。從前魯西一帶推腳謀生的人,用花布在車上搭起車棚,呼為花車,車盤上鋪有被褥或薄席,兩邊裝橫木欄擋,舒適而又安全,很受行人歡迎。 子,又稱 轎、騾轎。昔日記載的是:“騾轎,形如箱,長四尺弱,闊一尺強,高三尺弱,以二長杠架于前后二騾之背。杠上置轎,頗寬大,可坐臥其中,并略載行李。其行較轎車為靜穩,而次于人所舁之轎。”這是正式的騾轎。簡單的,兩杠之間不設轎子,只張席棚也就可以了。這種行具的優點在于載重大、坐臥方便,又不似大車那樣受道路限制,山路、泥濘路、過河涉水,都可以照行不誤。 馱畜,馱畜有馬、有騾,最常見的卻是毛驢。驢有黑、褐、白、烏數色,俗以黑者有力。黑驢而粉鼻粉眼粉蹄尤討人喜歡。遠行騎驢裝鞍轡墜鐙。平時走親串友,搭上麻袋和被褥即可騎行。從前婦女走親戚多半騎毛驢。趕驢送客的人,名為“趕腳的”或“腳夫”。 自行車帶客,自行車,鄉間稱為洋車子、車子,二三十年代漸漸下鄉。鄉下即有人置車帶客為生,這種人稱為“帶客的”、“帶腳的”。多數在縣內跑短途,也有作長途運客的。 三輪車,從前多腳踏,近年改用機器,名機動三輪兒,多用于送站接站,一般是工人在前駕駛,顧客坐在后面,但魯西南魯西北許多城市的三輪車客座都設在前面。 人力車,又稱為黃包車、東洋車、洋車,舊時城市中很多,50年代后漸漸淘汰。 太平車,四輪畜拉車,在山東有著悠久的歷史,現魯西南沿黃河數縣還有。 架子車,又稱板車、平車、地排車、排子車。兩輪,車架簡單。在城市主要用于搬運貨物,在魯西、魯西南廣泛用于生產與生活各方面,出門旅行,車上鋪被褥,用毛驢拉車,遇有輕風車上架帆,行走頗為輕快。若略架車棚,則稱小大車。 馬車,19世紀末由國外傳入青島、威海等地的一種客運馬車,有單馬和雙馬二種,可乘坐3~4人。車體結構為雙軸四輪,前輪小,后輪大,車輪、車軸、車身均為木制,車輪外沿包鐵槽瓦,槽內嵌膠皮。有敞篷和帶頂篷等形式。車身、頂篷涂不同顏色的油漆,車夫坐在車前部駕馭,一時被眾人視為洋派,民間呼之為四輪大馬車。 帆船,水路客運,從前無論海上、河上、湖上,一般都用帆船,船主稱作船家或老大。船的種類也不少,海中大船有大風船,有排子,短途亦用腳子與舢板。小清河中有兩截相對而成的對槽船,黃河渡口則有渡船,俗稱擺渡,微山湖中的連家船是居室也是交通工具。輪船出現之后,鄉間稱之為火輪船,或簡稱為火輪,有大火輪與小火輪,上下船用的駁船,俗名鍋子。 從前有搭乘貨船旅行者名為“隨船”、“跟船”,舊俗相沿看情面,不收錢,但搭船只限男客,絕不準女客相隨。長島地方舊習俗,過海的船乘客不能是七男一女,俗信八仙與龍王不合,七男一女易被誤為八仙,多遭磨難。 迎送 迎送之禮在山東頗為流行。舊時迎客一般在村外迎候,也有迎出數十里的。近年則均到車站、碼頭迎接,統稱為接站。客人到家,設酒飯款待,名為接風或洗塵、洗泥。 親人遠行或遠客告別,治酒治飯相送,名為餞行或餞別。臨別贈物、贈錢,文人稱為贈別,鄉間名為送行禮。近年鄉間亦興臨別贈送紀念品、合影留念等。鄉間另有一種贈別方式,叫做“送元寶”,有親友遠行,煮十個雞蛋相送,取“十全十美”的吉利。 至于“杯酒壯別”之舉,鄉間人人知道。說是有因禍被迫離鄉時,親友來不及備餞別的酒席,即酒一杯相送,遠行人先以手指蘸少許酒灑四方,然后立而飲之,以為壯別。但是這種場合極為少見。 送客或至門外,或至村外。近年則多送到車站、碼頭,統名之為送站。 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人民以參軍為光榮,村民有參軍的,眾人為他披紅,請他騎馬,有的父親為兒子牽馬,妻子為丈夫牽馬,敲鑼打鼓送至區上或縣上,送子參軍、送夫參軍成為那個時代的新風新俗。 另外,廣泛流行于鄉間一般百姓的風俗是,迎客吃面條,送客吃餃子,諺語“上馬餃子下馬面”,曲阜則說:“起腳包子落腳面。”對這習俗的一般解釋是:面條形似繩子,客來了,絆著他的腿,希望他多住幾天,表示留戀;餃子形似元寶,客要遠行,祝他出門發財。
轉載(晉)
(注:文章上傳三天后可以糾錯,每發現一次錯誤獎勵2元易幣。糾錯請發表在論壇“建議、糾錯”專版上,請點擊:(http://www.microblue.com.cn/luntan/ShowForum.asp?forumid=533)
|